原创 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 收录于话题#口述核史42个

41

◎ 王真富 口述 吴珊 宋锴 整理

▲ 踏勘选址

五〇四厂是我国第一座铀浓缩工厂。1956年10月29日至1957年1月15日,五〇四厂选址委员会辗转河南、陕西、甘肃、青海4省11个地方考察,最终选中了兰州市西郊的柴家川,而当时这里正在筹建飞机制造厂,三通一平工程都已经进行两年了。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工业,飞机制造厂只好另找地方,连厂址带队伍都移交给了五〇四厂。

1957年10月15日,以王介福为主任的建厂筹备处正式成立。1958年5月31日,邓小平亲自批准建设兰州铀浓缩工厂。工厂的首任厂长王介福、首任党委书记张丕绪都是由宋任穷部长亲自点将,他们俩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介福主任和丕绪书记,在他们带领下建设五〇四厂的峥嵘岁月,成为铀浓缩厂新老几代职工对峥嵘岁月的最美好记忆。

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住的是野外帐篷

建厂之初,从全国21个省市区抽调了大批精英和工匠,奔赴大西北,投身于铀浓缩厂的建设。我于1958年12月调入五〇四厂,报到地点在兰州市中山路312号,后又坐火车来到工厂的临时住宿地。当时自己内心很是激动和自豪,能够来到保密单位工作,我深知自己身上多了一份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那时条件特别艰苦,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住的是野外帐篷,去工程现场还要坐羊皮筏子过河,但大家没有怨言,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为祖国的核事业奋斗。

▲建厂初期,人员和物资需摆渡穿行黄河

介福厂长和丕绪书记主动承担了责任

在工厂施工现场,生产、土建和安装职工等有上万人在交叉作业。如何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这是工厂领导身在现场观察和思考的一个问题。为确保工程有序进行,经过研究和请示部党组同意,工厂现场基建党委会正式成立,顺利地将甲乙丙三方拧成一股绳,发挥了高效指挥和协同作战的作用,确保了工程多快好省地建设。

介福厂长和丕绪书记天天深入工地,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有一次工程出现了重大质量事故,惊动了公安部和部党组,土建公司上下十分紧张。经调查,事故既有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又有对工程的高要求和高质量认识不足,缺乏经验等原因造成的。介福厂长和丕绪书记主动承担了责任,并向部党组作了检讨。这件事情没有让任何一名干部背包袱受处分,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也使得“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和“优质、高效”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黄河北岸到黄河南岸,从生产区到生活区,大大小小的工地现场都留下了王介福、张丕绪、王中蕃、刘喆等创业元勋们不知疲倦的身影。

工程建设充满风云难测的各种变数

介福厂长是个经常头戴小白帽,每到一处都与工人一起干活的壮实汉子。他成年累月为工厂里里外外地奔波,舍家离口,单身一人,与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啃硬任务总是冲在最前头。他的勇气,他的智慧,他的责任心,他实事求是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始终鼓舞着全体职工。

五〇四厂的建设虽然在初始阶段得到了苏联的援助,但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变化直至最终恶化,整个工程建设充满着风云难测的各种变数。

介福厂长从接手筹备处主任一职开始,就对各种困难做了全面充分的准备。他一方面调兵遣将,将现场施工的各单位力量集中调控,拧成一股绳,确保工程周期和工程质量;另一方面自己带头边学边干,发动全厂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向苏联专家取经,掀起颇富实效的技术学习热潮,为以后的工程建设储备了技术开发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并不断地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送出去培训,使不少后来为工厂技术管理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的骨干力量茁壮成长起来。

“你们中国人会变戏法!”

当时,早日建成工厂,早日拿出合格的产品成了创业者的最大心愿。1959年底,经过创业者的艰苦努力,主厂房终于具备了安装设备的条件。为争取时间迫使苏联尽早运进关键设备,厂党委决定12月10日安装主机,并提出了“一切为安装主机让路,一切为安装主机服务”的口号。

但当时,主厂房经苏联专家的检查,确定为卫生不合格,并说还要等半个月之后再进行检查。这意味着主机安装将不能如期进行,更意味着早拿产品为国争光的承诺可能会变成泡影。深深理解使命责任和职工心情的丕绪书记立即同意王中蕃和刘喆的果断决定,动员五〇四厂1400多名职工连夜进入主厂房,全面进行突击擦洗。

经过一昼夜的努力,使主厂房一尘不染,焕然一新。请苏联专家再次检查后,清洁度终于获得了认可,专家惊奇地称赞道:“你们中国人会变戏法!”此举使得主机顺利进厂,并及时安装,为提前生产出产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采取“一对一”“二对一”“人盯人”等非常措施

1960年6月,丕绪书记奉命到北京,回厂后带来了部党组指示:“苏联专家即将全部撤走,停止提供设备、器材和燃料,要做好应急准备。”这一消息关系着工厂的命运。丕绪书记和厂长商量,先做好领导班子内部分工,然后逐级向下传达。要求在专家撤离前的有限时间内,采取“一对一”“二对一”“人盯人”等非常措施,热情友好地与专家交谈、合作,尽量把技术学到手,把关键技术留下来。

厂领导一边采取非常措施,一边专门研究制定苏联专家撤走后的应急办法。到8月3日,苏联专家从工厂全部撤走了,非常措施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介福厂长及时召开全厂干部动员会,公布和讲解了应急措施“约法九章”。厂党委成功实施了有准备、有组织、有步骤、有措施的大转变,使职工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消除了迷惘,丢掉了幻想,稳定了情绪,坚定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勇气和信心。

苏联政府撕毁协议,背信弃义,使五〇四厂在即将投产的关键时期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工厂的领导者们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在总结主机安装经验的基础上,厂党委研究决定,及时清理和分析已掌握的技术资料,编写工艺规程,组织技术培训,整理苏联提供的设备、器材和专业材料,对于缺件的部分,组织国内试制或仿制。之后工作要进一步精雕细刻,一切经过试验,组成多种形式的“三结合”,没有专家靠大家,依靠集体顶专家。全厂上下掀起了学资料、学规程、学技术的高潮,有条不紊地走上了摸关、排关、攻关之路。

就在工厂进入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我国又遭受了自然灾害,三分之二的职工患上了浮肿病,使得工厂又面临新的考验。厂领导班子遇事不惊,研究对策,提出了“保人保机器”“低标准、瓜菜代”等措施。针对工人加班加点,工作连轴转,劝阻都不下火线等情况,决定把8小时工作制改为6小时工作制,千方百计改善职工生活。当时,周总理十分关心工厂的建设者们,他亲自划拨了35万斤黄豆救济粮,帮助工厂度过了饥荒,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

“你们辛苦了,这个厂建得不容易啊,你们为人民立了大功”

1962年10月,二机部党组提出了两年实现原子弹爆炸的规划,而这规划的关键是铀浓缩厂要生产出合格产品。于是,工厂倒排进度表,精心计算启动方案,由生产厂长和总工程师牵头,组织设备启动投产工作,最后由厂长下达计划,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科学衔接,按时完成。在倒计时的400多天里,工程技术干部都吃住在现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做到了万无一失。以王承书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与五〇四人一起为了祖国的核事业自力更生、奋力攻关。终于在1964年1月14日,工厂提前一次投产成功,取得了合格产品。

部党组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呈送了报告。1月15日,部党组发表贺电。贺电称:“这是我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部事业的成功创造了必要条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1月18日,毛主席在二机部关于五〇四厂取得合格浓缩铀产品的报告上批示“已阅,很好”,再次激励和鼓舞着职工再接再厉,加倍付出辛劳。

1964年4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到工厂视察,他饱含深情地对张丕绪、王介福说:“你们辛苦了,这个厂建得不容易啊,你们为人民立了大功。”

历经6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1964年10月16日,填充着由五〇四厂生产的合格装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球。喜讯传来,全厂职工、家属心潮起伏,喜泪交流。罗布泊的闪光,实现了核工业人保家卫国的核能梦,打破了美苏核垄断,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王真富,1933年出生,江苏人,1958年12月由一机部北京电器科学研究所调至中国首座铀浓缩工厂——五〇四厂,成为五〇四厂首任厂长王介福的秘书,后任五〇四厂党委副书记,1993年退休。)

策划:杨金凤

原标题:《口述核史 | 那段峥嵘岁月,是几代铀浓缩人最美好的记忆》

阅读原文